【侨报网讯】今年5月落成的马来西亚首座华人博物馆半年来已迎接万余参观者,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总会长方天兴8日表示,华总将扩建这座博物馆,希望建成收集马来西亚华社文物和珍贵史料最全面、最系统的民间博物馆。据悉,华总有意将博物馆面积扩大一倍达到3000多平方米,进而增加藏品,并积极联系中国各地华侨博物馆和新加坡、菲律宾等国相关博物馆前往举办交流展。
华人博物馆主席吴德芳介绍,目前华总已在规划扩建,预计扩建费用将为500万至600万林吉特(约合120万到144万美元)。他透露,新拓展部分将增设“马中友谊万古长青”、各州华人历史展、华文教育展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展区等,还将展现孙中山先生在马及叶剑英元帅在马来西亚怡保留下的史迹。扩建后,华人博物馆还将增加互动区域,以期吸引更多青年前往参展。华人博物馆还将向马官方申请列为马来西亚国家重要旅游景点。
吴德芳表示,华人博物馆未来将坚持展现华人在马历史,展现马来西亚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和谐相处,展现马中两国历史友好关系等主题。
华人博物馆目前占地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设有16个展区,展出文物约1000件。该馆是马来西亚首家全面展示华人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博物馆,依据华人移民历史的时间轴而设,令参观者能直观把握华人从移民南迁、落地生根到参与马来西亚独立建国的历史过程。
马来西亚首座华人博物馆:筹备7年,修成正果
中新社旗下客户端“华舆”报道,博物馆是综合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场所,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传统的博物馆往往予人索然无味的感觉。有鉴于此,许多博物馆不断创新,突破人们的想像和认知,以真实有趣的手法叙述历史。于今年5月落成的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就是一个例子。
华人博物馆是一间结合传统展示与现代科技的民办博物馆,也是马来西亚首家全面展示华人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博物馆。从2011年馆主席吴德芳倡议、筹建以来,历经7年才得以建成,位于雪兰莪州史里肯邦安(Seri Kembangan)的华总大厦二楼。
博物馆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现设有16个展区,藏品近千件。展区依据华人移民历史的时间轴而设,游客能直观地把握华人从移民南迁、落地生根到参与独立建国的历史过程。
博物馆执行主任豪介绍,华人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传统展示与现代高科技结合,以“实景重塑”的方式,让参观者身历其境,真实感受历史时代带来的冲击。
这是马来西亚首家使用扩增实境(AR)科技的博物馆。参观者只需使用手机下载指定应用程序,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扫描特定图像,早期的影像就会呈现出来。此外,参观者也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跟跨时代的历史人物合照。
“什么是实景重塑?比方说,我们在《出使南洋,华人南迁》展区做了船舱的设计,感觉就像跟着我们的祖先坐上船一样,随郑和下西洋,来到东南亚这片土地。再比如,要展现华人下南洋,我们就做了一个码头的情景,因为很多华人祖先从码头登陆,最初的工作也是在码头。”林家豪介绍,实景重塑还包括苦力的住所、娱乐消遣的场所、南洋咖啡店,以及早期华人新村的房子,让参观者直接感受到那个年代留下来的味道。”
博物馆的实景重塑由学术团队和设计团队无数次的相互讨论与磨合打造而成,参观展区时,游客能得到视觉、听觉和触觉三个方面的冲击。
“当人靠近的时候,灯光与声效会呈现出来,这种效果比较生动。”林家豪介绍,在采集声音的过程中,团队找了许多纪录片来挑选合适的音效。他们甚至在凌晨时分,到橡胶园里采集割橡胶的声音。
镇馆之宝
据文献记载,在唐宋时期(公元7-13世纪),已有华商来南洋居住。19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势力扩散到马来西亚,由于掠夺锡矿、橡胶等资源需要劳动力,大量华人劳工被引入。时至今日,马来西亚华人超过700万,占总人口近四分之一,是马来族之外的第二大族群。
在筹建华人博物馆的过程中,许多华人都踊跃捐赠文物。其中,最珍贵的是两张纸币——1959年发行的一元纸币和1961年发行的十元纸币。虽然它们的发行年代并不久远,但背后历史意义重大,被视为“镇馆之宝”。
“马来西亚独立(1957年)初期,纸币一直由英国人签字发行,直到1959年,才有华人出任要职。馆藏的一元纸币和十元纸币,分别由华人财政部长敦李孝式、敦陈修信签字发行。所以说,华人在大马建国和发展中,对经济的贡献非常大。”
在马来西亚,“敦”是国家元首授予本国有功人士最高等级的封衔。
此外,有别于其他民办博物馆,面对“华人械斗事件”、“黄赌毒”等历史上的阴暗面,华人博物馆也都选择真实地呈现。林家豪认为,博物馆的职能是要完整恢复当时的社会面貌,而不只是歌功颂德,“我们会把正面信息带进来,也会把当时社会真实存在的一些阴暗面展示出来。”
观众点赞
今年5月开馆至今,华人博物馆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当地高校讲师李绍伦认为华人博物馆做得非常好:史料充足,能让华人更加了解祖先如何落地生根,以及他们经历过的艰难、贫穷和战争。“那时候,活下来是基本需要,我们的祖先历经千辛万苦,才让未来的一代有舒适的生活。
来自中国的游客张露丹,目前在厦门大学念书,她对《把根留住,维护华教》展区的印象深刻。“看到黑板上的《千字文》,因为自己从小在中国,受到的教育也是这个——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觉得中国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影响很深。
因为人手不够,林家豪目前承担一部分“导游”工作。他曾目睹,一些孩子刚开始不太愿意参与,结果进入博物馆后最终不舍得离去。又经常见到一家大小来参观,幼小的孙子们听着年长的爷爷奶奶述说他们当年的故事……林家豪感慨,那场景无比动人。(完)